孔汉成捐展的部分老钟表。
乡愁文化展厅里,有乌洲村以前的全貌图、往昔黄阁镇篮球队的老照片,也有华南牌脚踏缝纫机、扬谷风柜、粉彩鸡公碗等等。据展厅工作人员介绍,当中有的是村居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收集得来,有的则是村民自发捐赠。整个展厅仿似小型的记忆标本博物馆,见证并记录了黄阁的变迁,寄托着黄阁人浓浓的感情,也表现出人们留存历史文化记忆的自主意识。
黄阁镇乡愁文化展厅。
黄阁第一家钟表店:
埋首40余年,他用手艺“修补”时光
孔汉成自20岁开始学习维修钟表,从业至今已有40余年。他的店面位于黄阁镇麒麟中路,店名提示着店主的“来路”——石基钟表店。20世纪80年代,他从番禺石碁来到黄阁,凭着这门手艺,在街头摆起修表档。“算起来,我是当时比较早起来的一批个体户。”孔汉成回忆道,“在当时的黄阁镇,算是第一家钟表店。”那时,不论远近,黄阁镇各村村民有需要时都会找他修表。
孔汉成在麒麟中路的“石基钟表店”。
“我喜欢研究机械,当学徒的时候,在垃圾堆捡到一个座钟,回来就埋头一点点地修。座钟到现在都还能用,也是我的出师之作。”孔汉成笑笑说道。在他眼里,只要不是损伤太重的机械表,几乎都能修好。在今天,钟表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,但他还是相信,修复的东西有独特的纪念意义。
如今,年过60的孔汉成依然每天都会出现在工作台前,伴着一盏灯、一个简易的放大镜,以及成堆米粒般的零件。谈及为何捐展这批钟表,他说:“不少人都没见过旧式的钟表,而我恰好有收藏,也乐意与大家分享。”
作为有近千年历史积淀的传统村落集群,黄阁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省级非遗“黄阁麒麟舞”、市级非遗“黄阁烧肉”以及宗祠等传统民俗和文化,无一不承载着当地人的情感和精神认同,其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魅力。
目前,黄阁镇正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保育工作,不仅着力于老建筑的保护,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,以建筑修缮、黄阁麒麟文化IP打造、培养传承人、传统文化教育等方式,探索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黄阁全镇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9处(其中国保1处,市级文物2处,区级登记文物单位46处)。据了解,目前,黄阁首批古街文物保护和修复工程已经通过验收,包括海头炮楼、广昇楼、东里红楼、辅党麦公祠、辅熊麦公祠、东里村少山麦公祠、将军祠等7处保护文物,均遵照“修旧如旧”的修缮原则。
作为传统文化的麒麟舞如何在当下焕发新生?黄阁也正不断探索并给出自己的答案。据悉,黄阁目前成立有7支麒麟队,有1名省级非遗传承人、4名市级非遗传承人。据黄阁镇麒麟文化协会会长陈俊炜介绍,由麒麟舞传承人参与创编的麒麟健身操,今年已在黄阁镇内的两个小学试点,并计划在全镇的小学和幼儿园推广。接下来,黄阁镇麒麟文化协会也将与学校合作,建立相关兴趣班课程,积极发掘新一代传承人。
而在黄阁镇中心幼儿园,通过教育的在地化,孩子们也舞起了麒麟。自2014年以来,黄阁镇中心幼儿园便致力于将本土传统的麒麟舞与幼儿教育相融合。如成立6个麒麟特色实验班,将麒麟舞转化为幼儿易于接受的体育和游戏的形式;邀请传承人进校园教授麒麟舞,并组建幼儿麒麟队、女子教师麒麟队等等。由于一般的麒麟头较重,幼儿园老师还专门去东莞定制了适合儿童的小麒麟头。如今,以麒麟舞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,已成为该园办学的一大特色。
黄阁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舞麒麟。
黄阁东里女子麒麟队。
“麒麟舞学习,一方面可以强健体魄,另一方面,它也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合作、为他人服务、吃苦耐劳、专注的能力和品质。”黄阁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蓝静舞介绍道,“而通过传承人带动老师,老师带动幼儿,幼儿影响幼儿,再感染家长,我相信,传统文化也就慢慢传承下来了。”
2019年,黄阁镇大井村正式启动城市更新。据黄阁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,除了全面改善区域空间环境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,该城市更新项目也将立足全区文化功能布局和本地特色,注重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留存,着力打造延续山水格局、体现村落生长逻辑、具有地方传统、展示聚落形态的历史文化街区。并通过引导社会资源有效介入,全力建设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,全力打造“文化会客厅”回应城市发展诉求。
黄阁镇城市更新区域效果图。
从乡愁文化展厅到打造南沙“文化会客厅”,黄阁的发展之路始终离不开文化和情感的牵引。